返回上一页    首页  > 场馆技术
智能救生系统让救生变智能让游泳更安全
2019/8/21 16:02:48 人评论 浏览      内容来源:

 炎炎夏日,游泳成为大部分人运动的首选。然而伴随着游泳人数的增多,溺水乃至溺亡事故发生比率也在提升。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018年,全球每年有37.2万人溺水死亡,半数以上溺水死亡者不超过25岁,溺水成为全球性儿童或青少年的十大死因之一。面对溺水这样的安全隐患,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智能救生——国人给出了“中国解决方案”。

  智能救生系统是由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吴作好为核心的团队设计。吴作好曾在上海浦东游泳馆当了八年馆长,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对游泳馆的实际情况也十分了解,而智能救生系统就是基于此的全国首个3S泳客安全预警管理信息系统。

  据介绍,该系统以物联网、“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游客安全为中心,通过智能终端采集信息、云平台进行大数据计算处理与分析,最终将溺水预警信息及时在电子显示屏、现场广播等设备上进行不同等级的提示,使整个游泳场馆每一个泳客都始终处于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和保护当中。

  吴作好表示,每个游泳馆馆长都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压力很大,以往仅仅依靠救生员个人作业是无法百分之百防控风险的,因此采用精准有效的智能救生来弥补传统救生管理方式当的缺陷势在必行。

  据了解,一个标准池每天需要当班的救生员至少14人,全年开放的场馆则需要配置23人左右,救生员人力成本一直是游泳场馆运营中占比最大的环节,而一旦发生救生员怠岗、脱岗的情况,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对此,智能救生依靠将智能技术应用于现实场景,用高效的技术替代简单的重复劳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场馆救生员的“痛点”。吴作好介绍说:“智慧游泳安全预警系统应用于游泳馆,将救生员从长时间持续性地紧盯泳池的机械劳动过程解放出来,转而由设备和系统平台观察,从而实现全程无间断监控泳池、监护池区的每一位泳客的安全的效果,大大减轻救生员工作强度和压力,让他们将更多精力用于更具有技术含量、更高效的‘救人命’的工作(即险情干预和溺水施救),大大提升了救生员的岗位价值。”

  众所周知,溺水后30秒至1分钟以内较容易救治;当溺水接近2分钟时,溺水者就会丧失意识;而达到4到6分钟后,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出现脑死亡。现实中大量案例表明,泳池边的专业救生员通常只能在溺水发生30—40秒才观察到溺水事件,而且观测到的几率也只有60%,更多的溺水者被发现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因此,能否快速精确地发现溺水者,成为溺水事故救援的关键一环,只要发现及时,几乎所有的溺水者都有生还的希望。“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将系统预警时间控制在30秒以内,并设置了安全、注意、关注、跟踪、警示、警报6个预警等级,泳客在水下滞留的时间越长,预警等级就会逐步提高。一旦发现泳客存在溺水迹象或其他安全隐患,便自动启动六级逐级预警机制,系统及时发出警报并显示出游客所在位置,迅速指引救生员在第一时间实施紧急救护工作。预警信息系统并非是取代救生员,而是作为人防的有力补充。”吴作好介绍说。


  • 联系方式
  • 服务热线:010-87664062
  • 邮  箱:htcnsdc@163.com

© 2019 HUATI 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